大数据时代对生命科学思维研究分析

分享 未结
4 483
喜分享学识
喜分享学识 2023-07-16 09:01
人的形神 (身心) 二元论提出“形立神生,形神共俱兼养”,某种背景下二者可分离,复杂系统控制以信息化的心灵为生命根本,体现神志神韵的生命力;对生命而言,心灵比身体,即神比形更重要;人的病与病的人,重形向重神转化,从传统生物学向生命科学 (转化、个体医学) 过渡,需要以古贤哲易经、数易、以象推之,结合现今数字化新纪元间性论新范畴——信息化与智能化,两化高概念融合时空医学进行深思、纯思、向思能旨、系统反思。 生命科学的真善美,前提是求真。宋代理学大家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简明精要地阐明了中华传统科技文明的深邃哲理:象、数、易、气、神一体,形成阴阳符号系统的大成智慧支撑中医药学的主体,以效验“明德而致良知,格物正事,欲事立、事上练、事功成”。临床验案系求真命脉,是取信社会人群信任拥戴之本。 “素”蕴无朴之道,即无私欲,剔除利益之妄为,作风、文风、学风当崇尚纯素。纯素者不污不杂,治学执教做有思想的学术研究,实事求是为首务,善于听取吸纳异议,以诚敬尊异者为师,正负逻辑兼容,于差异中求第三种见解,以正中和合为至要,必是信者善之修为。 思维模式有朝向之区格,反映生命状态,常人守静而动静有序,“静虚动直”,静则明通,动则公溥,明通公溥赋予生命能量维护健康。疾病苦痛必须接受,忍耐有自觉性,再苦再难要坚强应对;医者、护士、友人、家人以及至爱的抚慰关怀,清澈助力的眼神、沁人肺腑的言语是一种鼓舞,在有限的生命中决不随波逐流,力挽人离难、难离身;即或死亡不可避免,恪守认真去完成未竟的事业,为现实社会创造价值,这就是生命之美。 古贤哲言“一日三省吾身”。反思获得教训、经验、力量,重在启迪心灵智慧、理性悟性的提升。系统反思应是现实系统科学的背景下对人生阅历,面对各种复杂环境进行的多元、多视域、多维度的精细思索,追求的是悟性,先是自我活得明白,再者正确处理世事,最为重要的是大脑储存丰富的直觉,即面对一切难题闪烁出的淡澹的稍纵即逝的亮点所焕发出的能源,进而获取新知并于攻艰克难过程中大尺度细粒化结合地解决问题,这是守正创新,也是生命立美的向往。 诠释中医药学间性论的哲理基础: 中国哲学是间性哲学,是以“间”的性质和现象作为世间万物生长变化的本源来展开哲学的反思,展示了象、象思维的情境,包括时空、明暗、组合、秩序、色彩以及整体画面之外的精神气韵,是实体及内外状况的表述,但不可忽略“此在”“缘在”等某些不属于实体部分概括的间性。《易经》选择了间/间性作为理解和诠释世界的出发点。进一步延伸便有联结与分裂、绵延与扩展、构型与离散、系统与网络、过程与变异、大尺度与细粒化,乃至和谐与对立等属于事物间的性质与状态,不同于“实体/存在”本质性能和状态的总和,就是所谓间性。间性论的基础范畴是易、道、无、中,古贤哲们最热衷的易变、生生、过程、关系、秩序乃至气、理、虚、通、一、和等均与间和间性论相关。易数、阴阳、太极、至极、无极基本上是研讨天人形神之间的间性问题,可以判断世事是在不断变化,应该是中华古代贤者对于现实的基本预设。易者生生不已之谓,表述了万物生死枯荣相继的永恒过程。易变本身不是实体,也没有实体的属性,它是各种因素之间阴阳对立时空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易经》可称为易变的经典,是一部人类最早研究间性现象,并将得到的智慧付诸实践的间性论的重要文献。不同于西方本体论的间性论思想,其在中国萌芽发展成为各家共同探讨论证的主题,创立了自身独特的范畴和概念。阴阳与太极是最有影响的范畴,天地、乾坤、刚柔、正反、进退、显隐、来往等等既对立又关联,是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间性整体;混沌由始至终动态演变,它不是形而下的器物,而是形而上之道,在间性中存在和合表述变易过程与相互辩证统一的关系。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通过中国哲学间性论的学习,提出中医临床诊疗象气神和合的思维模式,即认知中医学理以象及象思维为主体本体,以气-阴阳五行为关系本体;强调气化、气禀的气运病机的研究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形态与间性哲学的关联性。
回复
  • 2023-07-19 21:32:08
    信息守恒定律是带来未来中医技术进化的的必然o.o
    0 回复
  • 2023-07-28 19:19:03
    face[good]
    0 回复
  • 2023-07-30 13:25:00
    中医药学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历史沿革看道与术,结合大数据复杂系统的进化,是未来重要生命进化资源
    0 回复
  • 2023-07-31 10:07:00
    face[给力] 大数据技术和非线性算法可以发掘创新中医临床医学,完善中医临床医学体系
    0 回复
本周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