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的四种应用价值,调理体质治未病

中医药技术研究 未结
2 268
沈敏医生
沈敏医生 2023-06-04 09:02
中医药膳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不同的食物与药物( 中药) 进行组方配伍,采用传统与现代的加工技术制作,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形、效,并用于防病、调理等作用的特殊膳食。针对于健康人群的中医药膳,一般采用辨体质并结合地域、气候以及时节的方法。而对于非健康人群,则采用中医辨证结合地域、气候以及时节,合理使用不同药膳。 增强中药耐受性: 利用中医学理论作为指导,选择与病证相应的食材,确保食材的性味与方药相应,并利用食材本身的滋味改善方药的苦涩,从而提高患者的接受程度,达到延长用药时间的目的。如《圣济总录》中的药膳方白术猪肚粥,由白术、猪肚、葱白、槟榔、生姜、粳米组成,功效健脾理气、消食导滞,用于脾虚胃弱,呕吐酸水,四肢烦热腹胀,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腹部虚胀,大便泄泻不爽。《素问·藏气法时论》曰: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方中白术性温味苦甘,具有益气燥湿、补脾之功; 猪肚性温味甘,以形补形,以脏补 脏,与白术相伍,则健脾益胃之功大增,共为主药。槟榔味辛苦、性温燥,主入胃与大肠经,能够行气消积,常用于治疗食积不化之脘腹疼痛、胀满不舒等症状。葱白、生姜均为辛温发散之品,辛可行气化滞,温能温中暖脾,与槟榔相须配伍为用,增强了本方行气化滞的效果,共为辅药。槟榔、白术药味较苦,久服生厌,配伍猪肚、粳米,通过烹饪技术“寓医于食”,可提高患者服用中药的接受度,延长用药时间。 提高药物吸收率: 中医药膳通过现代及传统的烹饪技巧赋予药膳可口的滋味,以增强使用者的食欲和肠道吸收能力,提高药膳在“效”上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腔内各类营养素是通过动物肠道内分泌和营养素感应系统识别感应的。该系统主要由肠道内分泌系统、脑-肠轴和营养受体组成。肠内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类和糖类,可以刺激肠内分泌细胞分泌和释放脑肠肽。脂类、蛋白质及糖类等营养物质可通过传感受体被人体肠道特异性识别,同时还可激活受体细胞下游信号通路,促进脑肠肽的释放,从而调节脑肠轴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维持身体的能量平衡。脑肠肽的分泌作用于脑-肠轴,调节机体的摄食行为、能量代谢和营养吸收,调节机体肠道蠕动、排空和通透性等生理功能。 良药苦口,是大众对中医汤剂最朴实的认识。研究发现,机体肠道营养素感应受体能够识别苦味的刺激,将其判断为食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从而可能减慢胃排空和食物的吸收。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烹饪学的相关技术赋予药膳多种滋味,促进肠内分泌细胞( EECs) 分泌多种脑肠肽,提高吸收率。与此同时,丰富的味觉体验可增加食用者的食欲,达到提高进食量的效果。 调理生理: 1、幼儿期 中医学认为小儿发育迅速,但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抗病能力较弱,同时心理发育也未完善,易于感受各方面的影响。《灵枢·逆顺肥瘦》载: “婴儿,其肉脆,血少,气弱。”童年时,脏腑“始完整”,但“完整而不强”。因此,“脏腑精”“形气不全”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小儿脾气不足,但发育迅速,要注意合理饮食。《幼科发挥》中“调理脾胃”一节指出: “脾喜温而恶寒,胃喜清而恶热,因此,寒者伤脾,热则伤胃。制方之法,宜五味相济,四气俱备可也”。因此,这一时期针对性选择具有健脾益气的中医药膳方,例如四君蒸鸭、黄芪蒸鸡、砂仁猪肚等,均可达到养补并重的效果。 2、发育期 机体在青春发育期气血调和、精气充实,故无需使用太多滋补药膳,但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由于临考压力,久坐及用脑过度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当另断之。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因此用脑过度会导致“髓海”空虚,而久坐伤肾,更加重肾脏负担。此时期选择益智健脑的药膳既可改善大脑功能,又能提高智力。常用药食原料主要以补肾填精、养心健脾、开通心窍为主,多选用人参、百合、茯神、山药、石菖蒲、益智仁、枸杞子等作为药膳的原料。 3、妊娠期 妊娠期是妇女生理上的特殊时期,因孕育而导致机体发生改变。古医家认识到药膳食疗对于孕育过程中母子的影响,多有对应的药膳食疗方,如《胎产书》载: “怀子者,为烹白牡狗首,令独食之,其子美晳,又易出”; 《丹溪心法》载: “达生散,在妊娠后期( 月) 服用,可调理气血,以防临产不顺”; 而《寿世保元·妊娠》所载“保生无忧散”,则是针对“胎肥壅溢,动止艰辛”的孕妇,助其临产易生。 4、哺乳期 对于哺乳期妇女,历代医家认为其产后多气血亏虚,益调补气血。经典代表药膳方出自《圣济总录》,方选黄雌鸡 1 只,生百合 1 颗,粳米两盏,将百合、粳米放入鸡腹,以线缝定,用五味汁煮食。黄雌鸡味酸、咸,性平,具有益气生津之功,可防止温热耗伤气血,佐以甘寒的百合既可滋阴退热,又可防止因产后虚热而致的心烦不安。百合具有改善产后抑郁的效果,胡思荣教授在临床治疗产后抑郁症中常选用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等,其思路均来源于《金匮要略》。 预防疾病: 中医学认为,“上工”善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一种未病先防、防范于未然的预防思想。强调要仔细观察“质变”前的征兆,及时处理,防微杜渐。在疾病产生的前期,即“前证”阶段,就应立即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勿使邪气转换成疾病。
回复
  • 2023-06-11 18:27:26
    幼儿期要遵循现代营养学的理论基础,除了辨证施膳外还要注重高蛋白饮食和高钙饮食,注意寒温调护
    0 回复
  • 2023-06-12 09:31:00
    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合理饮食,调和五味,保持身体健康,不致引起疾病
    0 回复
本周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