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反应的致病机制是怎样的

分享 no finished
3 549
喜分享学识
喜分享学识 2022-10-25 07:20
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是食物过敏反应的主要部分,而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食物变应原sIgG也可介导I型变态反应。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食物变应原的致病机制如下: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被认为是食物过敏症状的基础效应细胞,它们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对食物过敏相关的临床症状起着重要作用;活化后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炎性强化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和白三烯、蛋白多糖(肝磷脂和软骨素)及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嗜酸性粒细胞作为效应细胞主要通过释放毒性颗粒蛋白,包括主要碱性蛋白、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嗜酸性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和脂类介质造成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这一点在未成年者尤其是婴幼儿群体中尤为突出,因婴幼儿肠道发育未完全,很多相应的酶类未能合成,导致IgG抗体与食物分子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被机体当作废物从肾脏排除;同时由于某些免疫复合物无法通过肾小球滤膜,堵塞了肾脏的滤过结构,导致了肾小球滤过压升高,继发血压升高,血管壁扩张和胆固醇沉积,人体废液不能正常通过肾脏排出而潴留在组织中,尤其是脂肪细胞,最终导致水肿和肥胖。 各种食物过敏反应性质: 鸡蛋过敏症状无特异性,常常被人们忽视,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鸡蛋中的主要过敏成分是卵类黏蛋白、卵清蛋白、卵转铁蛋 白和溶菌酶。 牛奶是母乳的替代品,也是人们食用最多的乳类品,牛奶过敏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些皮肤、呼吸道、胃肠道症状及全身性的症状(如过敏性晕厥等)。牛奶中的主要过敏成分为酪蛋白、β-乳球蛋白、γ-乳清蛋白。 鱼类变应原大部分为热稳定、水溶性的糖蛋白。鱼类过敏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疹,呼吸道(如哮喘)及胃肠道症状。 研究发现,在相同食物变应原sIgG和sIgE均阳性中,鸡蛋、牛奶、鳕鱼、蟹的阳性分布与年龄的相关性较为明显,牛奶、鳕鱼、蟹、大豆、花生、小麦的阳性分布与性别关系较为密切。 结合食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可见如果不能及时改变饮食结构,过敏或不耐受的食物会继续形成复合物加重原有的症状,免疫系统超负荷致使人体各系统出现一系列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哮喘、头痛或偏头痛、慢性腹泻、风疹或红斑、肥胖、疲劳、感染等。
reply
  • 2022-10-25 15:15:00
    感觉到异样就应该有意识去做特异性变应原的筛查了face[汗]
    0 reply
  • 2022-10-26 08:04:00
    通过健康管理加强普通人群对食物不良反应状况的了解和重视..
    0 reply
  • 2022-10-26 10:32:49
    有证实人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存在于IgG结合的高亲和力受体,脱颗粒释放出组织胺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
    0 reply
Hot post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