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患者智能预问诊服务系统功能设计
患者智能预问诊服务系统架构设计:
1、系统架构
系统总体框架主要包括应用展示层、业务服务层、支撑服务层、数据中心层和基础软件及网络层:
(1)应用展示层:提供多种展现形态,医院APP、微信公众已、智能终端嵌入,兼顾PC端和自助机集成应用。
(2)业务服务层:为实现智能预问诊业务提供接口及功能服务。主要包括:基于问诊模板和病历合成实现问诊流程和病历生成;基于医皖、角色、数据实现全方位的权限管理;基于系统临控、日志实现运营管理;基于预问诊、分诊系统数据实现报表统计分析。
(3)支撑服务层:为系统提供核心能力支撑。主要包括:智能问诊服务:提供智能问题决策、模板管理、病历合成服务;统一的安全认证、权限控制服务;统一消息中间件消息服务;统计报表管理服务,可以定制智能预问诊报表;通用第三方集成接口服务。
(4)数据中心层:为智能预问诊提供数据存储、文件存储。主要包括:智能预问诊、分诊数据库、文件存储系统。
(5)基础软件及网络层:为系统提供软硬件的基础改备或数据。主要包含:服务器硬件设备,网络硬件设备及网络链路。
2、业务流程设计
(1)预约前导诊智能推荐
患者通过微信/APP/Web端预约挂号时,导诊智能推荐服务可以利用患者所述症状和疾病给出最佳就诊方案,减少患名因缺少医学知识导致的挂号科室错误,提高患者就诊效率;为患者推荐最擅长该领域的医生,实现患者精准就医,为患者提供线上“一键”挂号服务。根据患者所述症状和疾病,在预问诊知识库中进行全文检索及智能匹配,向患者提供疾病预防推荐服务。
(2)挂号后预问诊
患者在医院挂号后等待就诊时,将初始问诊环节在手机端完成。患者描述完病情后,医院端即可形成结构化病历,医生可根据预问诊系统问诊的结果进行补充、核实,并利用智能提醒系统调阅患者信息,进行智能辅诊。预问诊系统基于问答方式采集患者信息,支持医院端智能推荐诊前必要检查项目。
患者智能预问诊服务系统的功能实现:
1、患者端预问诊服务
(1)预问诊知识库
构建与疾病诊疗相关的不同知识库,如疾病库、症状库、指南库、文献库、检验检查库、药物知识库等,最终梳理汇聚成能够支撑预问诊业务的知识库。
首先将诊疗指南、相关文献等文本进行分词分析与结构化处理;从健康档案中抽取患者健康体征指标,构建体征指标库;最后将以上各种结构化文本进行统一归档并提取实体及实体间关系,初步形成预问诊知识库。
(2)预问诊服务
基于预问诊知识库,为百姓提供统计的服务入口,方便访问操作。在现有院内微信平台或手机app、支付宝生活号建设预问诊系统,使患者在预约挂号后或在医院排队就诊的时间段内,可通过预问诊服务进行症状问答,输入症状并基于问答模板填写诊前问诊的信息。
(3)导诊智能推荐服务
基于预问诊知识库,在患者预约挂号前,给予患者就诊前决策支持,利用患者所述症状和疾病给出最佳就诊方案。导诊智能推荐服务帮助患者快速定位到所需的就诊科室,供患者就医参考,但最终挂号科室需经医院服务台确认。
(4)疾病预防推荐服务
预问诊系统可根据患者输入的症状或者疾病在预问诊知识库中进行全文检索及智能匹配,在患者就诊前的等待时间可以针对性的向患者提供疾病预防推荐服务,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疾患原因、疾病基本医疗知识等,既能为接下来的医患沟通做准备,也能辅助患者做好自身健康管理。
2、医生端预问诊服务
(1)预问诊报告展示
预问诊报告展示将患者移动端的预问诊录入信息及报告自动匹配并推送至医院的门诊医生站,实现患者在移动端与医生Pc端的信息交互。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为接下来的医患沟通做好准备,还能够帮助医生提前了解患者病情。
(2)门诊病历自动生成
预问诊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特征生成不同的问题,并通过引导的方式全面采集患者的患病信息,包括患者的主诉症状,发作时长、部位、频率和诱因等,是否有伴随症状,还有既往史、过敏史、家族史、近期用药和检查情况等信息。通过患者端预问诊与电了病历系统的有效衔接,为缩短医生就诊时间,提升工作效率,让医生真正回归临床与诊疗。
(3)平台监管
对智能预问诊服务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监管,具体分析指标包括使用人群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医院预问诊服务访问量、点击频次、使用时间分布、停留时间、热门科室、疾病预防推荐服务情况等。监控不同科室的运营数据,促进预问诊服务的持续改进与推进。
(4)大数据分析应用
由于医学具有复杂性及严谨性,基于医院预问诊模板数据、患名预问诊问卷结果数据、门诊电子病历数据等进行人数据统计分析。对预问诊服务涉及到的患者性别、年龄、体征、疾病、症状、发作时长、发作部位、发作频率、伴随症状、疾病诱因、病史、用药、检查和科室等多种数据进行大数据统计,可用于科研分析、疾病预测及健康宣教,同时对构建门诊大数据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