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及评价现状

医疗行业资讯 未结
1 531
祜禄莘莘
祜禄莘莘 2023-06-03 09:11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2016 年发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提出了要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的各项功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并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努力的目标。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在政策支撑以及各级政府财政补助的扶持下逐步向前发展,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有些地区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存在资源冗余,有些地区因为经济或者地理因素的影响,卫生资源还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另外,农村地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本就相对薄弱,又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难以留住优秀的卫生人才,基层医护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而导致改善服务质量的速度缓慢。自 2009 年国家新医改提出要建立家庭医生 制度以来,以上海为试点的各地区普遍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但人们对该项服务接受度较低,服务工作停留在表面,很多地区只是签而不约。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基本情况: 从 2009 年到 2015 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收入从 336.4 亿元增长到了1397.4 亿元,年增长率高达 26.8%,政府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的外部环境。自 2010 年以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人员数等卫生资源投入呈缓慢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级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的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均得到改善,但基础设施达标率还比较低,基层卫生服务人员逐年递增,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和职称也进一步提升,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人才队伍薄弱的情况得到了缓解。 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情况: 根据 2018 年中国统计年鉴,截至 2017 年底,全国范围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占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 94.6%以上,多达 933024 个,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担负的诊疗人次数和入院人数仅分别占 54.12%和 18.21%。总体来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产出在持续增加,诊疗人次数和入院人次数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2.96%和1.72%。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仍然不足,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质量不高。一是因为基层医疗卫生在人、财、物各方面的卫生资源不如综合医院等大医院储备充足,另一方面也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的服务能力有限而导致居民、患者信任不足。 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情况: 公共卫生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卫生体系是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自 2009 年 7 月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以来,服务投入经费大幅提升,居民健康档案也不断增加,全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形成,公共卫生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项目增至 14 大类 54 项。2010 年到 2017 年,我国人均卫生项目筹措资金从每人 18 元增加至每人 28 元,但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仍然不充分。政府在不断加大对公共卫生投入的同时却未能对服务工作的落实进行有效的监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影响了服务质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待遇没有吸引力,卫生资源相对匮乏也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 2009 年 4 月,国务院发布文件倡导要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自此,我国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从公立医院开始不断向前推进。2012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再次强调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服务应用的程度。近年来,综合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比较成熟,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却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居民信任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发展相对迟滞。 信息化建设是基层医疗卫生发展进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手段,自 2000 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以来,随着服务内容的不断增加以及硬软件设备的更新和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得到了普及和促进,卫生信息化的标准和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医疗信息监管系统逐步建立,上海等地的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率先形成了检查结果互认的模式。由于我国基层信息化起步较晚,目前大多数地区只是部署了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而未开展全面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数据的共享机制也没有建立,分级诊疗以及双向转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弊端。目前已经建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卫生统计直报系统、基层公共卫生系统等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也无法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和信息共享。 目前,对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相关数据的采集和交换尚缺乏成熟的管理机制,在从手工填报表、上传数据的过程中不仅存在数据重复,还会基于考核压力而导致大量的数据不准确、不真实等情况。长此以往,基层医疗卫生的信息利用效率将大大降低,严重地,还会影响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乃至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政策制定,缺乏高质量的数据支持必将导致监管效率的低下。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评价现状: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在质量、效率、成本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在相应的卫生资源投入下,服务质量并未实现相应比例的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评价是医疗卫生服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还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差异导致考核内容和方式不统一 尽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一直在推进,但也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影响,沿海城市比我国西部城市,以及城市比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发展更快,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全面,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又受到卫生人员素质的影响,而经济发展好的地区更能吸引高素质的卫生人才的加入,进一步加大了基层卫生发展在不同地区的差距。这导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评价指标所反映的内容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很多地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都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机制,但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监督和考核仅局限于各地区内部推动,如湖北、四川、甘肃等地均建立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绩效评价指标以及相应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管理,由考核小组进行评分,但地区不同,考核的方式和内容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对各地统一标准的有效监督和健全的评价制度。 2、信息化手段应用不充分限制评价范围 由于我国还未建成国家级的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目前各地所建立的卫生信息系统也未得到充分利用,基础业务数据的采集、存储、接入、传输均未形成全覆盖的统一标准,很多地区还在采用手工填报表的方式,缺乏真实、准确的信息来为基层卫生服务的评价和卫生监督部门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这就导致了国家层面的基层卫生服务评价工作难以展开。 3、指标体系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 目前,由于很多指标都是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制定的,他们在建立基层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时大多根据实际项目开展的需要而构建,缺乏科学的理论框架来支撑,建立的指标体系零散没有系统,指标间逻辑结构不清,指标体系构建后无法持续使用。 4、指标实际操作性不强 早在 2002 左右我国学者就对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开展了研究,但直至现在,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评价的研究仍然不充分。我国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评价领域的探索主要有三类:一是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某一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评价,缺乏站在区域或国家的角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进行全局评价;二是以基本医疗服务或公共卫生服务为评价对象的研究,较为片面地评价了基层医疗卫生业务领域的服务内容;三是虽然从整体上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进行了评价,但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存在较多的定性指标需要考核小组来打分判断,而无法获得具体数据来量化,大大增加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评价工作难以付诸实践。
回复
本周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