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5个度
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医药行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生态优化等,应着重在从这几个度着手统筹兼顾、协同发力:高度、深度、强度、黏度和长度.
一.把持传承“高度”,增强中医药文化引领力
1.“高度”要体现在中医药发展的战略定位上.
首先,要进一步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涉及文化强国、行业经济发展、世界医学话语体系构建等,凸显战 略价值,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由政府统一规划,势必有助于从健康、文化和经济等多处着力,推动中医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作出新的贡献。比如中医药相关产业绿色低碳特征明显,可以构建起发展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成为国内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渠道。
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文化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出台相关政策,近年来《中医药健康 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年) 》《中医药发展战 略规划纲要( 2016—2030 年) 》、2016年《中医药法》、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纲要和法规的相继颁布,明确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方向、制度体系、基础措施和保障条件。中医药创新发展离不开文化引领,需要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开展宏观引导,提供机制保障,才能形成合力,推动文化传承驶入快车道。
再次,要拓展国际视野,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高度。健康是全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医药作为重要的国际名片和健康使者,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时 代潮流,具有最广泛的人类普世性,为中医药提供了传播和发展的平台。国际传播视域下,文化传承要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辨证施治的独特优势,促进异质医学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开放、交融、发展的态势,通过加强互通互鉴,完善世界医学模式,服务全球人类健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力量。
2.“高度”要体现在中医药标准化程度上
标准能“在一定范围内追求最佳秩序,它是要有权威机构来进行公布,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共识,它是要共同使用和反复使用的”,可分为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标准化建设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的助推力,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加强行业规范管理、维护中医药公信力、确保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进则为中医药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了以国际标准为载体的质量安全技术保障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
中医药标准化作为一个完整的医药理论实践体系已见雏形,但还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覆盖面不够广、标准质量不高、标准制修订不及时、应用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此外,标准化要求的确定性和中医辨证施治的不确定性的矛盾,给标准化工作带来挑战。推进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应在坚持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和特有优势的前提下,从学术研究、管理机制、标准质量、推广应用、人才储备等方面着手,加强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修订及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
3.“高度”要体现在中医药文化传承研究品位上
中医药文化传承,不仅涉及中医药相关学科,还涉及人类学、文化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一方面需要拓展学术视野,通过多元研究方法,对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的主体客体、传承模式与路径、长效机制等开展深入研究,以充分发挥传承主体的积极性,创新传承与传播的理论机理,实现学术研究的革故鼎新; 另一方面要以交叉融合为方向,打破专业壁垒,推进学科建设。中医药院校作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主阵地, 应该发挥“双一流”高校建设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的作用,在聚焦一流学科( 如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从发展规划、学术共同体构建等层面占领中医药文化传承学术研究的制高点。
二.把持传承“深度”,增强中医药文化生命力
1.“深度”蕴藏在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历史中
中医药在夏、商、西周时期初具雏形,经过秦汉、隋唐、两宋、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发展,绵延至今且未曾中断。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医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理论体系、名家学说、经典著作等,承载着中医药学的思想灵魂与核心精髓,也记录了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是文化传承的源头活水。中医生命疾病认知、中医诊疗方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医针灸、中医正骨疗法、中医养生、老字号传统中医药文化、民族医药等类别130 多个项目陆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 等中医典籍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些都是中医药文化厚重的历史宝藏,深度解密了中医药文化的奥妙精髓和悠远历史,值得倍加珍惜、认真发掘。
2.深度蕴藏在中医药文化的深刻内涵中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涉及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中医药文化涵括中医药思维模式( 如整体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内视思维)、价值观 ( 如医乃仁术、整体和谐)和行为方式( 如维护整体、自然顺势、强盛正气、善治未病、平衡阴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指出: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 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3.“深度”蕴藏在中医药文化的深沉自信中
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和精神支柱。受西方科学思潮的影响,中医药经历过文化危机。中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化复兴具有内在关联的基础。中医药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源于中医药辉煌的历史成就与顽强的生命力,源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不可或缺,源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认同,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对中医药文化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心.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自我,才能正视自身的特色、优势与不足,兼收并蓄,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传承推进中实现中医药跨越式发展。
三.把持传承“强度”,增强中医药文化穿透力
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释放“强度”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的融合,借助丰富多元的数字新媒体,打造立体化传播平台,推动中医药文化从思维层面、理念层面和行为层面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新媒体赋予了中医药文化传播多样化的载体,给受众带来更强、更立体的冲击力。我们应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在确保传播内容真实的前提下,积极搭建“互联网+中医药”的网络传播平台,有效推动中医药文化在全球的传播。
在中医药文化推广过程中释放“强度” 文化传播的主体是多元的,除了国家还有组织、群体和个人等。组织在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因而,我们应注重通过组织建设加强协同合作,形成合力,推动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亟需专业人才,中医药院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担负着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使命。高等院校将“传承创新”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规划全过程,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让学生把中医药哲学价值观内化为信仰,外化为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行动,有助于形成多维融合、协同育人的教研体系,提升教育内涵,推动科研创新,为中医药传承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行路径。
中医药院校要凭借独特的教研资源和渠道优势,引导国际留学生领会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培养出更多的“意见领袖”,使之成为今后在国外推动中医药传播和本土化发展的中坚力量。要通过孔子学院、海外中医中心、 国外联合培养院校等, 在国内外开展高质量的学术活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在中医药文化营销过程中释放“强度” 中医药企业文化营销,是以中医药产品为载在中医药文化营销过程中释放“强度” 中医药企业文化营销,是以中医药产品为载的认可。中医药企业文化营销以中医药文化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企业营销活动的高级阶段,是把握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文化营销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实践中常见的有基于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产品的两相结合而把产品作为文化营销载体的文化产品模式,有基于资助中医药文化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文化事业来贡献社会、服务社会的文化服务模式,有上述两种模式兼而得之的混合模式。比如中医药旅游是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产业同旅游产业相融合的产物,是以中医药实物资源为表、以传统医药文化为里,重在参与和体验的旅游方式,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
比如品牌营销,在中医药行业中,很多品牌延续着医药同馆的经营模式,店铺既是经济实体,也是文化载 体。传统中医药行厅堂式环境设计饱含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品牌的威力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影响力,在于其通过产品与服务带给消费者的想象力和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超值享受和强烈震撼。保护中医药品牌名号也是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
四.把持传承“黏度”,增强中医药文化适应力
1. 在中医药文化开放包容中增加“黏度”
中医药文化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历史上,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等都在中医典籍中留下过印迹,如来自阿拉伯的回回方剂,出现在《饮膳正要》《回回药方》等中国古典医作中。异质医学文化互通有无、彼此借鉴,不仅丰富、发展了各自的医药文化,而且有助于共同促进世界医学发展。中西医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医学体系,两者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理解存有差异。但中外医学交流的历史证实,中西医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存在相容性,并且它们的相容性大于不相容性。文化通过“自身的关系构成自己,也通过与他者文化的关联构成自己”。异质文化的“他性”与本土文化的“同性”之间,存在“文化间性”即共享文化的“第三空间”。
中医药文化传承既要注重发挥文化主体意识,也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关注共同情感、凝聚共同 价值观,通过融通中外的学术努力,扩大异质医药间的共文化空间,调整文化距离,增强文化认同,促进相互融合、共生互长。
2. 在中医药文化兼容整合中增加“黏度”
中医药是中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包括汉医、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苗医、回医等中国各民族传统医药,它们同样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启迪下,在相关地域原初医疗经验和用药习惯基础上激荡而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构建中华民族医药共同体 的核心要素。中医各种学派、各家学说的不断发展,汇集成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学术巨流。
3. 在中医药文化科技融合中增加“黏度”
科技创新为中医药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 凝聚力,为中医药知识( 尤其是古籍) 储存、转化、检索、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更有效的保障。数 字化已然深入到了中医药信息数据的采集、整合、保管、分析和建模的各个阶段里。当前,数字化建设有助于推进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中医药非遗项目活态传承的智能化记录; 有助于集聚中医药的内容资源、市场资源、学术资源等,建立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搭建促进深化交流与合作的数字平台,完善 面向科研、临床、教学、产业、文化需求的中医知识库、标准化语料库和知识服务支撑系统等,进而推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加之自然与人为的因素,对中医古籍的修复和保护已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突破口。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有助于通过数字化的缩微技术、编码技术等对中医古籍、孤本典籍进行再生性保护,推动建设高学术水准的古籍数据库,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对中医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整合,构建中医古籍数据管理与共享体系; 有助于通过文献共享系统,有效检索、挖掘典籍文献数据,传承隐藏其中但已失传的医药知识和文化,从而为现代医学输送营养。
五.把持传承“长度”,增强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1. 中医药文化传承规划要着眼于“基业长青”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等都提出要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这体现了国家层面从长计议、步步为营的务实作风。
为进一步提升全民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提升 文化自信和自强,完善长效机制,国家出台政策, 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 2021—2025 年) 》提出: 将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价值。〔34〕通过中医药院校与中小学在教学、科研上的互动和资源分享( 如中医药特色校本课程、科普专家团队、慕课科普平台、百草园兴趣课堂、中医药博物馆体验、中医药实践工作站训练营等)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形式,为青少年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储备更多心有所向、力有所达的优秀人才。只有从娃娃抓起,全民参与,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实现中医药文化持续传承、基业长青。
2.中医药文化传承推进要着力于“扬长避短”
中医药是把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医学模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体现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价值观,顺应自然节奏的养身观,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职业道德观,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和形神合一的健康观。中医药文化产生有一定的历史性,难免会有保守、落后甚至糟粕的内容,分清 “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去伪存真,为 “传承精华”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中西医两种医药体系,在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问题上,各有长短,没有高低对错之别,只有特色和优势之分。发展中医药,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 上,秉持兼容并蓄的原则,学习西医在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推动传统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在造福人类健康中擦亮中医文化瑰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互鉴、共同维护人类健康.
3.中医药文化传承执行要着重于“长袖善舞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 年) 》提出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统筹兼顾中医药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注重城乡、区域、国内国际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七大类(24 项) 重点任务,包括: 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扎实推进中医药继承、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全面提升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积极推进中医药海外发展。
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需要长袖善舞、周密安排。传承的主体是多元的,既需要官方层面的统筹规划、部署与引导,也需要非 官方渠道如组织、企业和个人的积极配合。中医药文化传承需要学界引领、临床传承,以保存中医药的“遗传基因”为核心,以研究型传承为突破口,院校制传承与师承制传承并重并举,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中医药文化传承需要企业营产品,提高疗效、提升文化认同。
-
2023-06-03 11:15:00
只有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来统一认识、统筹规划、协调推动,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行业发展和文化传承。
-
2023-06-03 22:26:00
增强黏性加强对不同民族医药,不同门类、不同风格中国医药的兼容整合
-
2023-06-04 17:34:00
中医药文化的糟粕要用辩证的思维扬长避短保留真实
-
2023-06-05 20:09:00
极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在分享中国智慧助力健康世界,拓展中医药文化传承空间face[耶]
-
2023-06-06 11:16:00
中医药旅游参观的对象有中医药历史遗迹、文物和古代文献,中药药材基地、知名药店药厂,还可以是中医药会展以及医疗和健身方法,中医药文化融入了旅游的每个环节。
-
2023-06-07 05:09:20
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消除中西医药文化差异形成的技术壁垒,扩大市场准入,促进贸易流通..
-
2023-06-07 09:25:00
中医药文化可宏大可发掘的价值包括这生命价值、思想价值、 科学价值与伦理价值。
-
2023-06-07 10:05:00
中医药院能推进中医文化学重点交叉学科研究的纵深发展
-
2023-06-08 07:38:00
从国家战略层 面加强顶层设计、
提高发展站位并拓宽国际视野、
提高中医药质量标准和研究层次,有效挖掘中医药文化深厚历史和深刻内涵!
-
2023-06-08 12:26:00
中医药院校防止用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 来评判中医,培养出更多人才.推动中医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