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逆境经历痛苦和厚黑人格作用出现个体欺负行为

分享 未结
2 700
轶才云智
轶才云智 2023-04-23 09:00
网络欺负行为作为一种最新、最为广泛的形式存在于社交行为之中,网络欺负行为是指个体或者群体使用电子信息交流的方式多次重复性的伤害他人的不良行。已有研究表明,网络欺负行为与个体心理健康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国内研究者胡悦构建了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模型,从环境和个体角度分析网络欺负行为对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机制。大学生群体属于高知人群,其网络使用行为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探究影响大学生群体网络欺负行为的因素一方面可以减少网络欺负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大学生群体的亲社会行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终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引发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原因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原因。毕生发展观认为个体的发展贯穿一生并且与外部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童年期作为个体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对成年后的网络欺负行为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温暖和谐的童年经历对个体发展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而童年期的逆境经历会对个体的发展形成阻碍作用,影响其日常生活。 童年期逆境经历是指在孩童时期长期生活在不良环境中的个体由于环境中存在的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使其长期受到威胁,导致其情绪被剥夺,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还有研究表明儿童期被忽视、被虐待的经历会导致成年之后的网络欺负行为,而且童年期的不良经历还会对个体情绪和自杀、伤害行为产生影响。 国内关于个人痛苦的概念源于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个人痛苦是该量表的其一维度,指在紧张的人际场景中,所感受到的焦虑与不适,是一种负性的“自我取向”的情感反应。国外关于个人痛苦的研究颇丰,相关研究表明个人痛苦与亲社会行为、侵犯行为有关系,个人痛苦与攻击行为成正比。个人痛苦与欺负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研究显示,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会对儿童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特别是父母或者监护人的态度是导致其行为问题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在中国,童年 期被虐待、被忽视经历和家庭功能不良被认为三大最主要的童年逆境经历,直接影响个体成年后的应对社会行为。国内研究表明童年期逆境会诱发心理疾病与人格分裂障碍,国外相关研究也表明童年期逆境会导致抑郁症状的高发及其各种人格障碍。 厚黑人格是一种本土化的表达方式,起源于西方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主张“为了达到一个最高尚的目的可以使用最卑劣的手段”。国外研究者认为马基雅弗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与人际情境中的对抗行为有关,欺负则是对抗行为中最常见的方式。国内的厚黑学发源起始于李宗吾先生,厚黑人格即“心黑皮厚”,此定义包含两个因子:“心黑”、“皮厚”。“心黑”包含心狠手辣和不要仁义道德两个部分,是一种目标达成策略;“皮厚”包含虚伪、厚颜无耻,代表的是道德规避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厚黑的定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厚黑人格倾向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为达到目的表现出冷酷无情、阴谋算计、重视结果而忽视道德的人格特点。厚黑人格倾向与社会文化、道德等因素显著相关,厚黑人格倾向显著影响个体的不道德行为。 童年期逆境通过个人痛苦和厚黑人格倾向间接影响网络欺负行为。早期的情感忽视和虐待对个体成年后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痛苦的童年经历容易导致个体在青少年时期面临着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与童年期没有遭受过不良经历的青少年相比受到虐待和忽视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临床异常水平的攻击、焦虑和抑郁。童年期不良经历导致的痛苦情绪又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大部分的攻击理论模型都认为消极情绪是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因子,相关研究还表明个体的情绪状态是影响攻击和侵犯行为的重要因素,引发侵犯行为的情绪一般都是负面的消极情绪。 个人痛苦程度可能引发网络欺负行为。这与1939年多德拉和米勒等人提出的挫折——攻击理论相吻合,挫折攻击理论指的是当人的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童年期的不良经历在个体的发展历程中是一种典型的挫折经历,米勒认为挫折经历能够引发个体的愤情绪,愤怒又以攻击的形式展现出来,而欺负刚好是一种典型的攻击形式。 当今社会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世界格局的更选,欺负行为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欺负,基于互联网的欺负行为随之出现。基于以上证据,童年期逆境经历通过个人痛苦这一情绪体验间接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欺负行为。 厚黑人格在童年逆境和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人格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18世纪提出个体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厚黑人格强调的是“皮厚心黑”,其实也是一种人格的扭曲。童年期不良经历影响较大的个体在社交中通常采取较高的自我防御措施以避免外界带来的再次伤害,此时,进可攻退可守的厚黑人格倾向往往容易成为一种自我防御的方式被个体采纳。大量研究表明攻击与儿童的人格倾向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厚黑人格倾向的人通常表现出冷酷无情、阴谋算计、注重结果和忽视道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特点,具有此种人格倾向的个体更加容易出现欺负行为。 乐观、积极的儿童消极报复社会行为的发生频率低于悲观情绪较重的儿童。 个人痛苦和厚黑人格在童年逆境和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首先研究结果证实了童年期遭受的不良体验和不公正的待遇往往容易导致个体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疏导将会使个体产生痛苦的情绪体验。个人痛苦体现的恰怡是在社交场景中的焦虑与不适,痛苦的情绪体验往往容易使得个体为避免再次受伤而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机制,形成冷漠自私的厚黑人格倾向,最终产生攻击行为。而欺负行为作为攻击行为的子集是最容易被个体优先选择的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童年期逆境经历是外部的因素,个人痛苦和厚黑人格则是内在的原因,童年期逆境经历通过个人痛苦和厚黑人格倾向起作用,最终作用于个体的欺负行为。
回复
  • 2023-04-24 20:15:00
    目前的研究大多将网络欺负行为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只有少量研究将网络欺负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很少考察网络欺负行为的内在作用机制呢。
    0 回复
  • 2023-04-26 11:07:00
    很早就证明了不良的成长环境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
    0 回复
本周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