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抗组胺药物的作用和特点

分享 未结
1 1382
Monet
Monet 2022-12-04 09:05
一、组胺、抗组胺药及其分类 组胺是重要的自体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胃肠黏膜层与神经组织中也有较大量的组胺。在寒冷、烫伤、外伤、毒虫咬伤等因素引起组织破坏或发生变态反应时,会导致组胺释放。组胺对机体的作用主要是引起腺体兴奋、非血管平滑肌收缩和血管平滑机松弛。组胺受体分为两类,一类称H₁受体,与组胺的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非血管平滑肌收缩等作用有关。另一类称H₂受体,与组胺的刺激胃酸分泌作用有关。抗组胺药在结构上与组胺相似,可通过竞争组胺受体而阻断其对外周组织的效应。抗组胺药分为H₁和H₂受体拮抗药,前者主要用于治疗因组胺释放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用于治疗枯草热,缓解荨麻疹和瘙痒,减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所致的水肿,辅助肾上腺素对抗过敏性休克。后者仅选择性对抗胃酸分泌,用于消化性溃疡。 二、抗组胺药的分代及其作用特点 第1代抗组胺药。即指传统的抗组胺药,具有抑制血管渗出、减少组织水肿和抑制非血管平滑肌收缩的作用,但因具有中枢抑制和抗胆碱作用,可引起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且作用时间短,每天需服药2-4次,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代表药物有:氯苯那敏(扑尔敏、氯苯吡胺、氯屈米通),曲吡那敏(去敏灵、扑敏宁、苄吡二胺),苯海拉明(可他敏、苯那君),赛庚啶,羟嗪(安泰乐),酮替芬,异丙嗪等。其中赛庚啶、羟嗪、酮替芬、异丙嗪除具有抗组胺作用外,还兼有抗另一致敏递质5-羟色胺(5-HT)的作用。 第2代抗组胺药。第2代抗组胺药大多有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第2代抗组胺药主要是为了克服这些不良反应而产生的。第2代抗组胺药大多具有厌脂性,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而中枢抑制作用不明显,故又被称为非镇静性抗组胺药。第2代抗组胺药最突出的特点是中枢抑制作用轻微,且多数为缓释长效制剂,每日只需服1 或2次,给患者服用带来了方便。其代表药物有:特非那定(敏迪),阿司咪唑(息斯敏),西替利嗪(仙特敏、威狄敏、圣敏清),氯雷他定(开瑞坦、彼赛宁、克敏能),美喹他嗪(玻利玛朗、甲喹吩嗪),阿伐斯汀(新敏乐),左卡巴斯汀(立复汀)等。有研究资料表明,第 2 代抗组胺药,特别是特非那定、阿司咪唑等,能引发心脏毒性反应,其次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第3代抗组胺药。自从发现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具有心脏毒性后,国外很快就上市此类药物的替代品———非索非那丁和诺斯咪唑,国内也有地氯雷他定(芙必叮)生产,这些替代品即为第3 代抗组胺药,其显著特点就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小,不会造成心脏组织的损害。
回复
  • 2022-12-04 15:33:35
    WHO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库的资料进行统计发现,第2代抗组胺药的特非那定引起的心脏并发症和死亡数偏高,阿司咪唑和氯雷他定的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仿,而氯雷他定发生的死亡数高于阿司咪唑
    0 回复
本周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