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民就医决策的影响
根据研究表明,经济因素、医疗保障、医疗机构等仍是影响农村居民就医行为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健康文化知识、就业地点等变化对医疗保障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
城镇化对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健康意识、居住环境产生了有益的变化。身体素质提高及定期的健康体检使农村居民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有清晰的认识,这些因素将会对其判断是否就医产生影响,继而对拖延为大病的风险进行控制。zf应继续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村改社区、农民上楼等举措改善居住卫生环境;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居民基层教育和平均文化水平,除了生产知识、技术知识、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外,增加健康卫生方面知识的传授。基层医疗机构应扩大健康体检活动的服务对象范围,增加健康卫生知识的宣传频次,结合本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等疾病谱,以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讲解方式,提高农村居民自身保健和健康意识,增加预防疾病的能力,切实提升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医疗服务生产最优、医疗服务消费最优、选择恰当的健康水平最优是人们对医疗服务消费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层次。随着新医改的深入、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医疗服务利用增长明显,医疗费用负担逐渐降低,但效果还不理想,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尚未显现。研究显示,被调查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满意率较低,占总人数的33.30% ,34.49%被调查者倾向到县级及以上医院就医。综合了疾病异质性及患者对医院、医生偏好差异性的影响,受城镇化影响下的农村居民对现有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zf部门应重新优化配置现有的卫生资源来改变现状,加大对县级综合性医疗机构的投入,加强和重视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将村卫生室建设纳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考虑基本药物制度等政策对基层医生知识、技能、经验产生的影响,加快基层医务人员的培养。采取针对性强的课堂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基本预防保健服务能在乡镇卫生院实现。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与城市医院的联动协作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尝试“城市资源带动村镇资源”,鼓励三级医院采取承包、联合的方式,组建以三级医院为核心的、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共同构建的区域医疗卫生联盟,短期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使农村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够享受到非常好的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消费达到最优。
医疗保障制度是保护居民健康、抵御疾病风险、提高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各级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元,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的筹资水平。显示,家庭收入水平和医疗保障程度对农村居民的就医决策有较强的正向相关关系,而就业地区和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对就医决策有负相关关系。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非是线性的,随着城镇化水平从低中高的发展,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经历“不显著一显著提高一-促进作用减弱”的发展路径。农民收入增长低于自身医疗支出的增长速度。农民工作为流动于农村和城镇之间的主要劳动群体,从事着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的工作,其营养和健康状况可能处于较低水平。户籍所在县以外就业的农民工就医比例偏低。
医疗费用高低,异地就医能否报销及报销的比例等,仍是影响农村居民就医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zf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应多样化农村医疗保障的筹资渠道,建立医保基金筹资增长机制;全面推进城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工作,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基层医疗费用的监管,从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方面降低就医负担。对于异地就业的农民工群体,在已有异地就医报销政策的省内地区,应通过多方渠道告知信息需求方,信息内容包括新农合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市县区定点医院及报销比例。